











引擎 |
四衝程水冷並列四汽缸
dohc 16閥門 |
排氣量 |
998cc |
缸徑 x 衝程 |
78 x 52.2mm |
|
供油系統(tǒng) |
mikuni 雙油閥電子燃油噴注系統(tǒng) |
壓縮比 |
12.7:1 |
|
最大馬力 |
182ps/12,500rpm |
|
最大扭力 |
11.8 kg-m/10,000rpm |
|
傳動方式 |
六前速濕式多片逆滑式離合器鏈傳動 |
|
車鏈長度 |
#530 o-ring |
點火方式 |
digital tci |
|
前制動 |
2 x 310mm煞車碟配徑向式六活塞對向卡鉗 |
|
尾制動 |
220mm單碟配 單活塞卡鉗 |
前避震 |
43mm倒立套管前叉
全功能調較120mm行程 |
尾避震 |
單筒油壓避震高低速獨立全功能調較120mm行程 |
|
前胎 |
120/70-zr17 |
後胎 |
190-55-zr17 |
|
重量 |
178kg |
|
油缸容量 |
18公升 |
長 x 闊
x 高 |
2070 x 714 x 1130 |
|
前傾角/
拖曳距 |
24° / 102mm |
|
座高 |
833mm |
|
最低離地距 |
|
-- |
軸距 |
1415mm |

如果我們直接跳到試駕的總結評語,那便是新r1完全可以打敗以前和現(xiàn)在的任何一款日本一升跑車。因為十字式曲軸在高轉時對后輪仍發(fā)揮出細膩的牽引力,令新r1的操控表現(xiàn) ,直逼杜卡迪1198!

以直四的峰值馬力殺退v2機器,又以v2引擎的扭矩特性殺退其它直四對手。雖然r1沒有杜卡迪的traction control系統(tǒng)(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但r1以便宜一大截的售價來抵消對方的優(yōu)勢。所以第六代的r1,便有很大機會雄霸一升級別的銷量冠軍(只要k9沒有異議的話)。
新r1的發(fā)展方向,提醒跑車迷不要盲目地追求終極馬力,因為如果控制不來的話,再多的馬力只會是你的負累而不是優(yōu)勢。 但又請新車友不要誤會r1的馬力不足:r1的峰值馬力即使不計算ram-air模式也高達182ps!絕不是人人都可駕馭得來。所以yamaha在推進馬力的同時,也致力提高可讓更多人駕馭的操控性。十字式曲軸和馬力選擇模式便是yamaha在直四跑車上的一個新優(yōu)勢。

由于這次試車活動被編在第四組,所以在澳洲eastern creek賽道旁看見和聽見其它試車員測試yzf-r1以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速度飛馳而過時,這感覺實在令人既興奮又難耐??粗渌囓噯T除下頭盔,展示出汗水和著微笑的樣子,我便知道這次是來對了。

yzf-r1的動力模式分為d、a和b三種。一開車系統(tǒng)設定選定d mode。簡單地形容一下,a 模式是粗暴模式,后輪會在你情愿或不情愿的情況打滑。b模式則是在你情愿之下,后輪仍不會打滑的模式。d mode則是中間,既有駕駛樂趣,又不會令你花容失色。正統(tǒng)地說,a 模式是全馬力模式不作保留,b模式系封印模式,適合雨天使用或無選擇的情況下借車給人用時選擇。d模式是中庸模式,中間走。

要補充一點是雅馬哈的動力選擇原理和鈴木gsx-r的設計相近,即是在電子油門中做手腳,而不是像杜卡迪的牽引力系統(tǒng), 透過ecu改變供油和火花塞的點火,來改變后輪動力。
只是經過一圈的練習,我的圈速時間已有明顯提升。在以往試車活動中這是很少發(fā)生的事情。

該車的標準輪胎是米其林最新的pilot powers,后輪尺寸是190/55-zr17。后輪的扁平比是55而不是50,據說原因是55扁平比的輪胎能讓你入彎更靈敏(編按:是否因為新胎的輪廓更尖所以提高了扁平率?)
可惜這次在澳洲試車,即使太陽沒有直照的地方,氣溫仍高達攝氏40度!面對r1的182馬力,我們都有點輪胎過熱的情況出現(xiàn)。

其后雅馬哈換上米其林power one跑胎,雖然在低擋出彎的情況下尾輪仍有點滑動,但情況已獲得很大改善。在大部份的情況下后輪都能咬著路面。其實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之下,在賽道上不停地轟動著182ps跑車,實在對輪胎的要求相當高呢! 采用十字式曲軸的r1,引擎表現(xiàn)超乎想象地線性。當車身在極度傾斜時,所提供的安穩(wěn)感覺,便有如杜卡迪跑車一樣令人投下身心信任的一票。新車架新?lián)u臂的全新組合,讓引擎前移、油缸比以前更加“深埋”在車架之中,讓車身重心更集中。 r1的全調式避震和一體化前六鮑魚的制動表現(xiàn)都令我非常滿意。左右前叉各自負責受壓及回彈,效果明顯。為了減輕非懸掛重量,新r1特意加強前卡鉗,然后換上直徑細小一點的前剎車碟。 結合以上優(yōu)點,新r1的操控便直逼600級跑車的表現(xiàn)。在直路尾段猛烈剎車,腳踏刮著地從左到右連續(xù)地處理彎道,r1便沒有半點遲疑。對不起,我意思是r1的 卓越表現(xiàn),令到我沒有半點遲疑。 新r1的輪距雖然更短,馬力更大,但前輪較上一代貼服貼地。因為取自m1的全新后避震設計關系,令后避震不易沉到底,大大提升了速度和操控。畢竟摩托車抬頭和房車甩尾一樣,都是視覺表演效果,在賽道上是圈速的敵人。 十字式曲軸的平衡軸設計,雖然會吃掉了一點馬力,但卻可以把所有扭力轉化成你我可以運用駕馭的力量,足以彌補一切。再加上明明是直四機器,在低轉時發(fā)出v2引擎的聲音,在高轉時又發(fā)出v4引擎的聲音,確實好玩。 二擋給油出彎,在直路上五擋見到速度計顯示著260-270km/h。剎車再快速地降低一擋以四擋入彎,在車身極度傾斜時我見到r1的頭叉正在大幅度地作動著,但我在頭盔內卻完全感覺不到,r1的操控之強,可現(xiàn)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