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說明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jù)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種看法認為瓷器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具備了存在的各種條件,瓷器的產(chǎn)生年代應定在東漢。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東漢在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
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燒成的各種瓷器;另一種意見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意義上的瓷器標準,是處于半瓷半陶的性質。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現(xiàn)。因此高古瓷應不包括東漢、魏、晉、南北朝在內,而是僅指隋唐五代唐宋時期的制作燒成的瓷器。另外還有一種順應市場需要而生發(fā)的內涵更少的觀點認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為近兩年來宋元瓷器更頻繁地亮相在國際國內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相對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時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稱之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種觀點,大家都一致地認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燒制的瓷器,并以此術語統(tǒng)稱之,從而與明清瓷器在各個方面區(qū)別開來。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chǎn)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土斑有兩種,一種稱“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chǎn)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蠶卵斑形成與土壤中礦物質成份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chǎn)生。另一種稱“蚯蚓屎斑”,成條形曲線狀,形狀尤如蚯蚓的屎,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chǎn)生這種土斑。有些器物上既有“蠶卵斑”又有“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