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餅的制做保持了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一般用八成精細面粉加二成老酵面及適量食用堿和成面團,經(jīng)過反復杠壓,搓好揉勻,搟成2公斤左右,厚薄適中的大餅, 放在平鍋內(nèi)烙成淡黃色,再用溫火烤得熟透即成。其特點是:硬而不艮,干香甘美,可口開胃,充饑耐存,久食不厭,回味無窮。因而揚名四方。
鍋餅的外殼厚實且堅硬,很有嚼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外皮,酥香且耐吃,經(jīng)久不厭。牙口不好的人吃起來會很辛苦,不過可以拿來磨牙;鍋餅的內(nèi)瓤是很軟和的,一層一層的,有十幾層之多,香軟易嚼,口齒生津,絕對管飽。鍋餅的另一種吃法,即是與臨沂名吃"糝"搭配,是道名吃。一般的鍋餅都是7斤左右,因為分量十足,都是切成塊賣,沒人會買一整個鍋餅,除非家里人多,否則是要吃好幾天的。不過臨沂某菜市場某店曾經(jīng)做的據(jù)說是30斤的鍋餅,相當?shù)暮?,不知道怎么弄熟的?,F(xiàn)在的社會依然有這樣的大鍋餅,只是有的不怎么講究外表,看起來粗糙笨拙;有的則是外表精美細致,顏色均勻,特別漂亮,壓印出各種花紋,看起來不像食品倒更像是擺設(shè)的飾品,那是用專門的鍋餅模具做出來的,有些類似火燒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