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后母戊鼎初為鄉(xiāng)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后無法辨認,砸去一只鼎耳,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F(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更多了解,歡迎咨詢旭升銅雕
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的青銅器是哪三種呢?
水器:折疊水器盤:盛水器,青銅盤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音 yi)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音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折疊樂
樂器:折疊樂器鐘: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東周。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之鐘稱紐鐘。
鼓:打擊樂器。由于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shù)甚少。
鐃和鉦(音 zheng )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矛: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
鉞:鉞(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征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shù)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戟(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古代貴族和戰(zhàn)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wèi)防身進行格斗、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xiàn)于西周。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并配有鞘。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
后母戊鼎的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后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云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fā)現(xiàn)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旭升銅雕,詳細信息請打電話或者QQ咨詢。